2018年,中国有超过400万家庭因罕见病陷入经济困境,一瓶进口特效药的价格,往往超过一位普通家庭一年的全部存款。可知谁曾想,光鲜亮丽的大学教授,也能在绝症面前一夜“归零”?今天我们聊的,不是什么娱乐圈八卦,也不是哪位明星出轨,而是一位把古诗词讲成段子的学者,他苦与乐的真实人生。这个故事里有权衡,有妥协,有泪点,有笑话。你有没有想过:一个人人称赞的风骨文人,会不会也不得不“低头捡钱”?戴建业,用自己的人生,答了那个让无数人纠结的问题。可是,戴教授真的就“为了钱不讲风骨”了吗?且听细说。
有人说,理想和现实总有一场硬碰硬。大学里的中国文学讲台,是传道授业的“圣殿”;家庭里,老婆能不能吃上救命药,是活生生的“人间”。戴建业的选择,让这两种世界直接面对面。说白了,就是一桩“知识分子要不要为钱低头”的难题,有人说,他“堕落”了,有人说他“伟大”了。可争议比古诗里的悬念还大。有人冷笑:“戴教授,你不是说自己文人风骨高于一切吗?怎么也去赶时髦,拼命接讲座,恨不得一天四场?”也有人愤愤:“凭什么知识分子就得饿死才叫风骨,老婆生病了不上班花钱治病,还当什么丈夫?”答案是非黑即白吗?别急,故事刚开头,里面的“算账”,远远没那么简单。
事情从来没想象的那么简单。戴建业原本只是一个武汉大学的文学教授,一身书卷气。他的日子不算奢侈,但稳定。跟老婆何小平也是“相亲回家”,说没什么浪漫,倒更像抵御风雨的战友。家里琐碎日子全归何小平管,大事小事实际都是妻子的天下。直到2016年,一张医院单子扔下,彻底搅乱了这个普通小家的平静。肺癌,这个残酷的词,把小日子干成了“天堑”。治疗、生病、复查,每一样都烧钱。不光是“苦读多年换存款”,更像是“掏干了老底还不够”。戴教授原本不爱抛头露面,为了药费,他不得不在四处受邀,连夜写稿,一本接一本地出书。《你听懂了没有》、《戴建业精读老子》全在这时段出生。校外讲座一场接一场,票价高不高不重要,重要的是:那5万一瓶的进口靶向药,每个月都像催命符。老百姓怎么看?有人心疼,有人叹息,还有人在网上说:“我家也遇到过,想砸锅卖铁,但卖锅的钱连预约都不够。”可也有人觉得:“文学教授怎么可以把讲课做成生意?风骨去哪了?”吵得激烈,热搜上的关键词每年都换,但人生活着的困境,从未少过。
等到“戴建业成名”的事刷爆网络,一切好像都安静下来了。自媒体上,他变成了“老顽童”,讲苏轼、调侃李白,短视频点赞爆棚。他成了“段子手教授”,粉丝过百万。看起来,学问和流量握手言欢,似乎那些关于风骨的争议都成了过去时。现实真是这样吗?表面平静,实则暗流依然汹涌。起初的支持声不绝于耳,网友留言都是:“讲得好快乐!希望老师多露面。”可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当初那个直言不讳的学生没闲着:“戴老师,难道你的荣耀最后还是被‘挣钱'俘虏?”一传十,十传百,网络上越来越多人跟风吐槽,“知识分子就是要清贫,去网红带货实属堕落。”有时候,反对声甚至超过了支持声。每个人都站在“道德制高点”,仿佛谁没风骨谁原罪。有网友甚至在评论区甩下狠话:“有本事你不为家里花钱试试?”但这些声音又能怎样?钱、病、家庭,没一样能当成网络热搜的谈资。风骨和面包,一直都是拧巴的选择题。大家喜欢的“快乐戴老师”,也只有在讲古诗词时忘了现实的无奈。假如你是戴建业,你会选哪样?很多人嘴上说得头头是道,真到自己,还是得低头过日子。
也许故事到这该结束了,可生活善于来个“神转折”。2018年国产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火爆全国,大家才忽然发现——“原来真有家庭因为一瓶药就被拖垮。”这一幕仿佛剧情照进了现实,好多人想起了“段子手戴老师”那些令人唏嘘的讲座。舆论风向来了个180度大换挡,之前怒喷的、喊“卖学识”的,忽然开始体谅:“戴老师是为了救命,谁不心疼身边人?”各种评论区出现掌声——“你能为家人把脸面都扔了,这才叫责任!”但人性真的那么简单?没几天又有“反转”:有人造谣戴建业年薪4000万,甚至说他靠“流量割韭菜”,逼得他不得不亲自辟谣:“我的稿费只是够家里药费,网络传言全是假的。”这时候,支持和怀疑混杂,像极了古诗词里的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”。网络上把他捧成了“痴情丈夫”,可风向又变——“他是不是在消费妻子的病,可怜卖惨?”风波越闹越大,戴教授只得继续保持沉默。最狠的还不是网上的空口白话,而是真实生活里的生离死别。2020年,他的爱人还是没能挺过去,在这个流量时代,最痛的哭不是直播镜头前的“抹眼泪”,而是夜深人静时,想到一句诗,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自难忘。”伏笔全收——医学的无奈、网络人性的善变,还有一个教授扛着的脆弱家庭,再也藏不住了。
本以为一切结束后,风波会过去。可事实是,平静后更大的危机、不甘与矛盾还在发酵。网友们这时又分成两派:有的说“戴老师是中国好丈夫、好老师”,希望他能安度晚年;另一边还在追究——“知识分子到底应该为人还是为理想?讲段子能算弘扬国学?”更有甚者,开始炒作:“网络世界的感动是真情还是流量包装?”质疑的声音没有消失,反而更加狡猾。他想低调处理,不回应。但总有人在社交平台追问,觉得只要掌握了戴建业的新动态,他就可以代表所有中年男人的挣扎。社交媒体把个人故事榨得精光,也没有让问题变得更容易。戴建业依然在努力讲课,依然在写书、直播普及古诗词;可每一次露脸,背后都一堆声音——“戴老师,你带货是不是赚得更多?”矛盾越来越深,理想、现实、流量、风骨,被揉成一锅大杂烩。至于家里的空巢、儿女不在身边、孤独与思念,是不是符合舆论对“感动中国”的标准,已没人关心。一个学者的世界被舆论剥得只剩下“你今天赚了多少钱”,与此同时,诗词里的柔情和现实里的坚硬越来越远。和解变成了不可能,微博评论区里,更多的是“你配不配得上风骨”这样的刁钻提问。
你说风骨重要,还是家人最要紧?讲真,咱也不明白那些在键盘前敲字喷戴老师“丧失风骨”的朋友,到底有几个人,能真的碰到同样的事还能义无反顾地坚持所谓“高洁”。“知识分子就该去深山修行,清贫一世才体面”,这道理听着真带劲。可到了自己头上,连生病小猫都要着急地想尽办法,更别说至亲至爱的人。再说说那些把“流量变现”说成十恶不赦的,难道真希望所有学者都喝西北风?你们不是常说“讲得还不如段子手”?鼓励别人清贫,自己悄悄赚钱,这操作也太高端了。别人辛苦卖艺还要讨一出风骨,真是夸得有点阴阳怪气。再说了,谁家里没有点过不去的坎?咱们普通人不都为了生活打拼,哪来的资格为别人下道德判决书?戴建业靠真本事讲段子,赚的钱交了药店,留下的是好故事,铁饭碗再硬,碰到生活大锤也得敲碎两下。那些逮着机会喊“风骨”的,多半是没体会过穷途末路的苦,把别人的难处当成自己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资本。真有本事换你亲自试试?
都说风骨要坚守,可现实真来敲门时,谁还能做到铁头不回头?你觉得戴建业是坚守本心,还是“网红变现”?到底是我们对知识分子太苛刻,还是他真辜负了“文人风骨”?评论区见,谁的选择你更认可?是不是动动嘴皮子容易,自己真遇到时,还不是“该低头就低头”?欢迎留下你的想法,咱们一起开聊——现实和理想之间,你选哪个?